伺服系统的控制方法根据控制目标、精度要求和应用场景的不同,可分为以下几类,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适用场景:
1. 位置控制(Position Control)
原理:通过控制伺服电机的转角或位移量,使负载精确到达目标位置。系统接收脉冲指令(如脉冲数对应位置量)或模拟量信号(如 0~10V 对应位置范围),通过闭环反馈(编码器信号)实时修正偏差。
特点:
控制精度高(取决于编码器分辨率,常见 17 位~23 位),可实现微米级定位;
响应速度快,适合需要精确定位的场景。
应用:数控机床、机器人关节、3C 设备贴片、印刷机械等。
2. 速度控制(Speed Control)
原理:以电机转速为控制目标,通过调节电压或电流使转速稳定在设定值,不受负载变化影响。输入信号通常为模拟量(如 0~10V 对应 0~ 额定转速)或脉冲频率(频率对应转速),反馈信号为编码器的速度脉冲。
特点:
转速稳定性好(低速时波动小,高速时动态响应快);
可通过参数设置限制最大转速和加速度,保护设备。
应用:传送带、风机、泵类设备、纺织机械的恒速运行场景。
3. 转矩控制(Torque Control)
原理:直接控制电机输出的转矩大小,使负载保持恒定的力或力矩。通过调节电机电流(转矩与电流成正比)实现控制,输入信号多为模拟量(如 ±10V 对应 ± 额定转矩),反馈依赖电流传感器。
特点:
力的控制精度高,适合需要恒张力、恒压力的场景;
可限制最大转矩,防止设备过载。
应用:薄膜卷取(恒张力控制)、冲压机械(压力控制)、机器人抓取(恒力夹持)等。
4. 高级控制方法(基于现代控制理论)
随着工业需求升级,传统控制方法逐渐与先进算法结合,衍生出更复杂的控制策略:
PID 控制:通过比例(P)、积分(I)、微分(D)调节,优化位置 / 速度 / 转矩的动态响应(如减少超调、缩短调节时间),是伺服系统最基础的闭环控制算法。
矢量控制(FOC,Field-Oriented Control):将三相交流电机的电流分解为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,实现类似直流电机的精准控制,大幅提升低速性能和动态响应,是高端伺服的核心技术。
伺服跟踪控制:通过前馈控制、模型预测控制(MPC)等算法,使电机快速跟踪动态变化的目标轨迹(如机器人高速运动时的路径规划),减少滞后误差。
张力控制:结合转矩控制与速度补偿,在卷绕类设备中维持材料张力恒定(如印刷、线缆生产),避免材料拉伸或松弛。
5. 混合控制模式
实际应用中,伺服系统常根据工况自动切换控制模式,例如:
位置 - 速度切换:定位过程中用位置控制,到达目标后切换为速度控制维持运行(如数控机床的进给与切削阶段);
速度 - 转矩限幅:以速度控制为主,同时限制最大转矩防止过载(如传送带突然卡住时的保护)。
伺服系统的控制方法以位置、速度、转矩三大基础模式为核心,结合 PID、矢量控制等算法提升性能,最终目标是实现 “高精度、高响应、高稳定性” 的运动控制。选择时需根据场景需求(如是否需要精确定位、恒速运行或恒力输出)确定核心控制量,并通过参数优化适配负载特性。